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太极拳秘要:身顺,气顺,拳式顺

太极拳网  时间:2017-01-13 10:11:31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人文概念,同时也是养生修炼里的重要一点,就是“顺”。而太极拳中就是用“顺”来应用于拳式、身法、推手等。

具体地讲,王其和式太极拳有“三顺”。即身顺,气顺,拳式顺。

1、身顺

身顺,是练习王其和式太极拳的首要、秘要,身顺才能体松,体松才能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的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做到松,“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来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气之流动,有赖于通道的畅通无阻,只有身顺,才能使体内通道畅通,元气畅通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身顺即能“意到、气到、力到尸,反之,则“意不能到,气不能来,力不能至”。

身顺则劲生,身悖则气滞。身躯之“松、沉、轻、灵、空”,皆来源于“身顺”。“身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包括顶、颌、项等有关部位。

顶:“虚灵(领)顶劲”“顶头悬”。

既像有东西顶在头上,又像有一条无形的引线垂直地牵引着头顶。即顶要平正,顶平头即正。头部不可俯仰、歪斜、摇晃,必须保持头的正直,反之就失去了“顶劲”。

颌:下颌微向里收,下颌能内收,头自然能上顶。

头能上顶,神气自然能贯顶。但内收切勿过度,过度也会影响头的自然正直。

项:自然竖直,与衣领的后部微贴。

肌筋骨节要放松,切忌僵硬,也不可歪斜扭曲。

(2)躯干:包括胸、背、腰、臀、裆等有关部位。

陈微明先生对“含胸拔背”这一要领,曾特别关照其弟子林丙尧先生说:“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但书(指由杨澄甫宗师口述,陈微明整理的《太极拳术十要》)已出版了,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改变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意即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然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坏人体体形。所以,舒胸顺背的提法比较准确。

胸:要虚。

舒松而含虚,有自然内含的意思。切忌挺胸,也不可内含过度而形成“凹胸”,按照陈微明先师之意宜作“舒胸”。

脊:要直。

脊梁和尾阊都要自然地中正垂直,不可偏斜。脊椎骨节节放松而沉落,遇有开合,转动等变化时要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不流于呆板。

背:要拔。

自然正直而挺拔。即背肌舒展而有微微鼓起之意,使气贴于背。但不可弓背或佝偻等现象。

腰:要松。

松沉塌住;腰如轴立,以便身体保持中正安舒之势,既不可挺腰腆肚,也不可低头哈腰。还须注意收腹,命门穴后突。

臀:要垂,要敛。

坐身时下垂而内收,不可向后或左右撅起。迈步时戒扭臀现象,关键在于骨盆端正而不摇晃。

裆:要圆,要撑。

撑圆合住,使两腿有力,底盘稳固。裆下会阴穴与头顶百会穴成一条无形的垂直线,即全身纵轴之所在。唯有头顶裆落,提顶吊裆才能保持“立身中正安舒”。

(3)全身要求。

在古今诸多拳论拳经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间中正”、“中正安舒”等类术语要言,而且都突出了“顺”,强调“中正”之理,把握全身要领,以上这些也属王其和式太极拳“身顺”的范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虚灵(领)顶劲。

意向上,神之泥丸,头顶自然上领,自然则虚灵,在形乃下颌微收,照应喉头,从喉分经两耳根,上合百会,若一线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将此顶式喻为“顶头悬”。顶虚灵,神贯顶。头正,身躯自然端正,如此可保持颈椎脊柱的自然垂直状态,从而确立一身核心和真中,为中正首要而统领一身。虚灵,即神清身轻,步稳手活,乃“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准确地做法是意想我之身体无比高大伟岸,百会上接天际,涌泉下踏地心。而百会不动,节节放松下垂,一直松到足底,感觉足底产生向上升腾之内劲贯注全身百骸。

尾闾中正。

敛臀圆裆,尾闾前卷,自成下插之状。“尾阊插”与“顶头悬”上下对拉拔长且相互呼应,确保了一身重心垂中不偏,进而确立尾闾中正。身躯之转变,步法之转换,定向转规,全在尾阊活转。顶头悬,尾闾插,意贯上下,腰脊松开,节节虚对,是为中正又一机要。

腰为主宰。

太极拳修炼,时时不忘腰,方能达身顺。太极拳论告诉我们,“腰脊为第一之主宰”,“腰如轴立,气若轮行”,“刻刻留意在腰间”。太极拳行功走架,必须以腰为主宰,必须以腰带臂,以臂带手,节节传递,节节贯串,“心要静,体要顺,时时想腰不忘腰”。

“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如果行功走架时忘了腰,不妨慢慢停止,用心找一下腰后再动。如此“日日之不息,积久功成”,腰自然就忘不掉了,而以腰行拳,自会身顺;身顺则“意到,气来,力至”,练功一日,自会功深一步。

腰脊为一身之梁柱,其间为督脉所贯而总督手足三阳经。腰藏命门,内连两肾而通气海,外接脊髓而上络脑,不仅为撑身梁柱,动转总枢,而且关一身之康泰,四肢之灵健。命门乃生死之户,腰为主宰而统领全身,上下相随,左右相系,胯膝足肩肘手随身活转,一体如轮,圆转如意,变换适中,浑然一体,处处自然和顺。

2、气顺  

张三丰《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也”。

 

气在身体内的顺遂,与太极拳系统目标中的健康、延年益寿关系极大,所谓“顺则生”、“通则不痛”,就是说身躯中气顺遂了,通畅了;人就不生疾病。通过习练太极拳,身体中的气顺遂,百病不侵。

 

如何做到气顺遂,太极拳架子的“校正”是必要条件。拳架套路是各派太极拳先贤通过几代人的实践,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传递下来的。作为初学者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师父所教授的拳架来练习,即为“形似”。在掌握了正宗拳架的基础上,习练者还需要认真地去体悟,反复琢磨,在找到了正确之处,才能掌握正确架子的习练方法,千万不可浅尝辄止。架子正确的练法是“气顺遂”的前提。

 

如果架子不正确,气就不会顺遂,在习练中就会引起身体的某部分,甚至全身的不适;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下肢关节的疼痛,腰椎及其周围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些都是习练者在动作转动中违反了人体运动规律所引起的。太极拳套路动作是从易到难编排的,它要求人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尤其一些高难度动作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气不顾遂的现象。对于那些以练习太极拳技击为目的的人来说,练拳的时间长,下的功夫大,那就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且在习练中始终贯彻这种认识。否则,违背顺遂的要求,时间久了,,对身体损害会更大。所以,“气顺遂”,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应该特别注意。

 

还有“便利从心”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气顺遂了才能便利从心。太极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必须逐步地按照要求一点一滴地做到,慢慢地由局部顺到全身顺,这些都是在自我约束中完成的,全身顺遂了,动作配合才能按照心所想来完成。这里告诉我们,心虽然是指挥者,但它必须通过气与动作的配合,心的指挥才会灵变。

 

这里所说的顺遂,与我们常讲的“沉着”是对应的,要在沉着中运气,在沉着中体会气与动作的顺遂,结合起来,就会更好地使气入骨人心。

3、拳势顺  

所谓拳势顺,是指站桩、行拳走架、推手及散打之姿势的顺遂。

 

张三丰《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中求静,此太极拳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周流通畅,不黏不滞”。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王宗岳(打手歌)曰:“上下相随人难进”,“引进落空合则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动急则急应(谓之连),动缓则缓随(谓之随)”,“舍己从人”。

 

武秋瀛曰:“软则随,随则舍己从人,不致胶柱鼓瑟矣。”

 

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1)拳架。这里主要说打拳的姿势。

赵堡(太极拳启蒙规则)中所列四顺,即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四者何以能顺?细分之,是手向左去,身顺之去;腿向左去,脚亦顺之去。唯顺脚时,先将脚尖撩起,随势而动,切记不可抬高移动身之重心,向右亦然。

 

这里所讲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为顺,这四个方面顺了,身躯可以说是处处顺了,人体内部才可能畅通无阻,所做的动作和发出的劲儿才会是周身一家下的整劲,这对于锻练身体,推手技击等,无疑都是十分必需的。

 

做每个动作,手向左去,身体要顺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相干,腿向左去,脚也顺之而去,同时先将脚尖抬起,随着身体整个动作的需要而行动,要求脚不要抬得过高,以免牵动自己的重心。

 

对个别大八字脚及内八字脚的练家而言,打拳要“顺其自然”,“不要别着劲儿打拳”。天生下来学走路就是那样,又何必去硬别呢。这里也有个生理问题,也可能是个习惯问题,如能改过来,以小外八字走路打拳那当然更好,改不了,也不要强制改正,就顺其自然罢了。在我们同门中也有用这两种步型的,他们照样可以练出整劲儿来,照样可以出功夫,成好手。

 

(2)推手及散手

“顺”是太极拳借用过来运用于推手技击,包括散手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太极拳运动的根本特点。与人推手,对方用“刚”的方法来击我,我不与之对抗,而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引进,使对方之力在我身上不起作用,这样我顺了,对方就处于背势,而顺背是同时出现的,违背了这种操作方法,就不是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有关这方面,在先贤们的著作中有很多论述。限于篇幅,这里仅就《打手歌》有关拳式顺遂的内容谈一下具体做法。

 

(打手歌)原文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则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打手赡言简意赅,便于背诵和记忆。因此,它历来被当作太极拳推手教学的启蒙性教材,是公认的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指导原则。它短短七盲六句,共四十二个字,其中涉及“随”、“牵”、“引进”、“粘连黏随”,这四句之中都含有(或暗含)顺的意思。

 

拳法攻守,务须“上下相随”,上下相随就在于自始至终地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使重心相对地稳定。重心稳定,则进退自如,且无跌仆之虞,手去步趋,身退步撤,手呼足应,步随身换,如此方能达到与“随遇平衡”相仿佛之功效。凡在运动中,两脚随攻守之势而动,使身体重心不超越底盘的范围,那自然始终都能保持身体平衡而不至于跌仆了。

 

有人以快步走路不慎被绊而跌倒为例,来说明“上下相随”与否的道理,为什么会跌倒,只能是因为上下不随所致。如果思想上有警惕性,能及时跨越障碍,或者当脚下被绊的一刹那,上身能够相应地及时刹车,克服运动惯性,使身体前倾不超越底盘的范围,将不会跌跤。所以说,跌跤的原因就在于上下不相随,在推手、散手的攻防运动中,如能做到上下相随,即能使自己的重心始终保持在底盘范围似内,就不会被击倒。

 

“牵动四两拨千斤”,说的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呢?其实,在推手和散手运动中,人体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由于人只有两只脚,底盘相对还是比较狭窄的,人体重心偏于底盘一侧是经常发生的。

 

再加上自身攻守失误和对方的虚引诈诱,人体难免有处于动摇之时,正因如此,“四两拨千斤”的机会就多了。在攻防实战中,对方用大力推来,由于其身法前倾,上下不相随,你只须用小力“牵动”一下,就可使他向前跌仆而去,有时甚至只须斜闪放空,也可将力大又不大懂拳技的人倾跌而倒。

 

关于“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的技击招法千变万化,但总归“引进落空”一法。如何“引进落空”,当双方粘连在一起时,在引出对方真力时,我顺势牵引其向前不丢不顶,让对方在一定距离内真力耗尽,在我身上找不到着力点。拳谚谓之“妙手空空”,一旦我得机得势,便将其发出。对于高手来讲,触发即是瞬间之事。

 

关于“粘连黏随”这四个字,就是要实现“粘”的效果,“粘”就是我顺人背,双方在接触中运用棚捋挤按四法,在变换中,我黏住对方,与对方紧挨相连,不让对方走脱,我必须紧紧跟随,寻找时机,使自己处于顺势,对方处于背势,我则必胜无疑。

 

太极拳里的精华你领悟了吗?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太级拳理论。他们已说的很明白很深奥,目前还不可能超越。不管那个流派的太级拳从根上讲都要依据老祖宗的拳理来讲拳授拳传拳练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