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孙禄堂"三拳合一"论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07-10 12:17:59

 
李子蔚
 
 民国初,孙禄堂先生受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影响,毅然打破武家自秘的陋习,于习武授艺之余,欣然命笔,先后著成并公开发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和《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学著作,对之后传统武学的研究与实践产生极大影响,其“三拳合一”之理论,开创了中华武学研究的新局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来论证孙先生的“三拳合一”论。
  一、从“无极论”、“太极论”看“三拳合一”
  “无极论”、“太极论”是孙氏三拳(形意、人卦、太极)的基本理论。先看“无极论”。
《形意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无极而能一气者是也。”《八卦拳学》云:“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饨饨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太极拳学》云:“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
从以上三拳的无极论可以清楚看出,无极论是各拳的理论出发点。虽然在叙述上有文字多寡的差异,但三者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由是观之,三拳合一之理,已见端倪。
  再看“太极论”。《形意拳学》云:“太极者,属土也。在人五脏属脾,在形意拳中之横拳......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八卦拳学》云:“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为太极,以用言为一气。”《太极拳学》云:“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名之曰太极。”
  从三拳之太极论来看,文字彼此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实质仍是一致的--即太极乃“一气之流行”是也。所论互异之处,正可互补,构成孙氏拳学完整的太极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是对太极论最简明的诠释。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可知。
  二、从“无极式”、“太极式”看“三拳合一”
  在孙式拳学体系中,所有拳械套路起点时都要站成“无极式”: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开立呈九十度。其要领也完全一致;手足没有动作;心内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气混混饨饨沌沌,清浊不分。所谓“一气浑然,形迹未露”是也。
  无极式作为套路之起点,多数拳派以“预备式”名之。虽然在外形上并无太大区别(有的两脚平行开立),但内涵上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境界上是有差别的。本人曾因练功时对无极式马虎从事而为老师深责,此后细心体验,于无极式之妙才略有所得。
  在无极式虚无之中生出“一气”后,便自然而然开始“太极式”,身法由静而动: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当然,三拳太极式也有各自特点,唯惟其如此,三拳才成为三拳,而不至于完全变成一种拳。
  三、从孙民氏三拳拳式基本劲意率领看“三拳合一”
  形意拳以“两仪”式为例:要求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跨里根亦抽劲(肩与跨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肘与膝合);两足后跟向外扭动(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
  八卦拳以“青龙缩尾”为例;足尖往里扣时,两足后跟均要向外扭劲,两手合住劲;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肩有往回缩劲;腰要塌住劲。   
  太极拳以“懒扎衣”之“按”式为例:要求腰塌劲,足蹬劲,头顶劲,两肩两腿里根缩劲,用意不用力。
  由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其劲意要领其实是一致的。不独此几式相同,事实上,孙氏拳学体系中几乎每一个拳式都包括这些要领,而这些要领其实便是外三合。进而言之,形意举之“七要”与八卦拳“九要也是一致的,对太极拳仍然适用。“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锷、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两跨里根极力往回缩尾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三拳合一之理,其信也夫!

    四、从《拳意述真》及孙老佚文看“三拳合一”
  《拳意述真》是孙老所著的拳学理论专著。该书除三派名家小传外,主要是记录他们关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一些论述;计十七人、三十九则。但这些论述并非简单录出,而是经孙老参以自己研究心得;整理而成的。在该书自序中,先生反复强调:“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三派拳术,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未复合于一理。”从三派拳家的论述,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三拳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孙老本人,作拳与丹道之功已浑然一体。倘若没有三拳的融汇贯通,理为一体,拳道与丹道的交融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从吾师孙叔容先生所珍藏的其祖父孙禄堂先生佚文《八卦拳学自序》(手稿)可以清楚看出三拳合一论创立的经过:孙老先研究形意拳数载,又及八卦.始则二拳之劲大相径庭,然后渐渐相合,最终合为一体,历时二三十载。民国元年,先生又习太极,三年后豁然大悟,三家之劲融为一体。孙老在自己多年实践体悟的基础上,结合易学、老庄哲学与儒家“中府”“中庸”思想,创立了“三拳合一”的拳学理论。他指出:“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孙老又分别以“钢珠铁球”、“绒珠与铁丝盘球”及“皮球”来比喻三元性质,以愚之见,即形意尚明劲,八卦尚暗劲,太极尚化劲。孙老进一步指出,“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五、从本门一些拳械看“三拳合一”
  孙式太极拳是孙先生在继承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与形意、八卦融汇贯通而创出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尤其活步步法(进步必跟、撤步必随;进先进前脚,退先退后脚)源于形意八卦,为本门太极所独有。不仅如此,其中许多拳式也源于形意、八卦。如“三通背”之第二式实为形意八式之双拉手;而第三式之前半式实为虎扑之式。再如“玉女穿梭”,实有青龙缩尾、青龙返首之象。因此,孙式太极拳是孙老三拳合一论的结晶。
  八卦剑方面孙老著有《八卦剑学》,这是五部著作中唯-一部器械专著。无论其剑学之无极论、太极论、无极式、太极式,还是其剑式之劲意要领,都与孙式三拳并无二致。除此而外,无论孙式拳学中的何种器械,不论是太极剑、纯阳剑、八仙剑,还是雪片刀、六合棍、套环奇枪等等,都不离乎三拳合一之理。
  综上所述,“三拳合一”论是孙老一生习武求道、精心体悟的升华,它凝聚了孙老与三派多位前辈的无数心血。在此基础上,孙老创立了崭新的武学体系--孙式拳学(包括孙式形意拳、孙式八卦拳和孙式太极拳三大部分)。先生的拳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事武学之人切莫存门户之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而应与同道虚心研究,博采众长,相得益彰。所谓他人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那种朝秦幕暮楚、见异思迁的做法也是不足为训的。爱好者唯惟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于拳中三昧庶几可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