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太极拳技法的原则与应用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07-09 17:04:14
太极拳讲究一触即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若想获此功效,必须坚持不懈按其基本规律锻炼且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它的技法法则。而如何协调运用这些法则,使之达到有机的最佳组合,则需以系统论的观点加以研究。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将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可分为几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组成更高一级系统的一个单位。系统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强调用综合方法,分析和研究整体功能;强调整体与外界及整体内部间的联系。

一切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太极拳的主要缠法,亦即螺旋形式动作,正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本能动作,它通过历代太极拳家根据技击的需要,并吸收各种武术流派精华进行有机加工,才形成当今的各种套路。太极拳以轻灵自然、松圆雄浑、缜密缠绵、刚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见称。若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太极拳技击法则,应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二,肌肉用力是一个复杂的用力系统;第三,人与外界环境组成一个高级的系统;第四,太极拳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人体由神经、骨骼、肌肉、循环、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组成,保证了运动顺利进行。人体运动不只是运动器官的活动,它还与整个身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有联系。因此,研究太极拳运动、必须综合哲学、兵法、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力学等知识,否则很难搞清楚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实质。

很多人在研究着法时,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未从全面上把握。而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对各部分的分析只是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加以分析认识。

以上是我们应用系统论解决运用太极拳技击法则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下面谈谈几个系统方法原则的应用。

一、 整体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按一定规律构成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并不存在于某个要素之中,而是存在于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上。当我们讨论某种着法的功能时,不能只分析它的局部用力,而必须分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太极拳以《易》为理论基础,以兵法作为行动方针,以独特的掤劲和螺旋运动贯穿始终。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彻底了解了阴阳的理论,亦即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也就真正懂得了太极拳的奥妙。但如何掌握阴阳道理及其配合变化,以及阴阳变化之理在拳法中的运用,确是关键。

太极本身是一个整体,太极拳犹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势则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在步法上为前进、后退二法;在眼法上为左顾、右盼二法,在身法上为中正一法。由于笔者拳法学自洪均生先生一脉,故在以下举例讲解的时候多以洪先生所授技法加以研究。就十三势而言,洪先生所传与其他各式在原则上并没有差别,但在讲解和动用中却大有不同。下面以“捋”的结构和功能为例,试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分析。

洪均先生所要求的捋法,亦是引进对方来手的动作,但更符合落空的要求。假设对方进手攻我,我以右手迎其右手,左手迎其左手,立即将迎对方的手变为后手,缠住对方腕部走顺缠,手心贴于心口,肘贴腰部向里引进;前手搭在来手的肘关节外上侧,以顺缠下塌外碾的劲配合后手。这样就能达到“引进落空”效果。但捋时眼应对着来人,身体的旋转只限于45°,过劲则丢劲。

捋的手部缠法为双顺缠,两手距离为一小臂宽。因捋时是后手缠引对方腕部,前手搭制对方肘关节外上侧,后手贴在心口前,前手高于后手,距离约尺许。后手虽也是顺缠,但手心应向心口,大拇指向外上旋,中指向外下旋,无名指及小指则向里上转,这是顺缠的收法。前手以腕部制敌,顺缠时,沉肘下塌而以腕部向外碾转,手心斜向内上方,中指扬向外上方,对准对方的中心,这是顺缠的开法。两手劲路与对方来力,在引进时方向一致,是合力。捋的后手收到心口前,中指方向变为指向外下方,前手的肘收到贴肋旁时,沉肘塌腕而下塌外碾,中指扬向外上方,是为分力。没有合力,不能引进;没有分力,不能使来力落空。至于躯干缠法的配合,则要上小而下大,即:眼应注视对方不许移动;头随身体的旋转方向略作侧旋;侧旋时,前额(如我身体左转,则右额头为前额,左额头为后额;身体右转则反之)角略低,后额角略高(前、后额的高低,都是躯干在立体旋转时自然的身体状态,而不是刻意追求);胸部的旋转只限于45°,胸以下至裆部可以随捋的需要而大于45°;裆部旋转角度大,则后足应外摆一些,以适当配合手部的动作,总以下盘稳固为原则。这其中公转与自转的配合更要有整体性,公转与自转及其配合是洪均生先生拳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充分体现了阴阳互变、刚柔相济,收即放、合即出的法则。

从以上对洪先生所授捋法的分析,不难看出,捋法的应用在瞬间完成,其功效的大小,关键在于肢体配合能否具有整体性,捋法之功效,主要是表现在动作的整体连贯性,即各部分之间的紧密衔接及联系上。这种整体的连贯为发挥整个动作的速度,完成快速有力的运动轨迹,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相互联系原则的应用

认识客观事物,包括认识该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我们仍然以捋法为例。从整体上看,它不过是一个捋法,但在捋法的应用中,还包含着采拿、挤靠、肘扫等法,运用时无论哪一环做不好,都会功亏一篑。如在应用捋法时,我首先以前手采拿对方进攻之手,使我前手采拿之缠丝劲达到其肩,乃至足部。同时,前手变后手,后手变前手,以挤挒之势搭在其肘部,复而以腰裆转带动两手完成捋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完成就在一瞬间,这也就是洪老先生所说,收放要在“一”中完成,而不能出“一、二、三……”但“一”中却又含着“一、二、三……”。所以说,要掌握好一个捋法,必须明白和了解其着法的组成及其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练好和用好捋法。按此相互联系的原则,其他像太极拳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前发后塌等法则也就容易理解了。

三、综合性原则的应用

任何整体都是由一些要素为特定目的综合而成,因此正确认识事物也必须注意综合性,要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注意多种学科、多种理论综合地进行指导。采用多参数、多标准和多尺度进行分析研究,求得一个最佳的综合效果。

当前,人们常用现代物理学知识对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作解释,这本是好事,但由于有些人对太极拳技击实质性的东西掌握得一够正确,只根据一些简单的力学公式看问题,结果就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如:有一同志曾经用冲量公式Ft=mv去解释太极推手的问题,将推手中短暂时间内完成的发力动作,误认为是长时间施力于对方;将人看作刚体(即大小和形状不会发生变化的物体),而忽略了人是一个复杂的能动系统,从而违反太极拳“以柔克刚”“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使研究走进误区。

在我们的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仅根据某一种学理论分析判断是正确的事物,如果用多种学科和理论去衡量时,就可能变得不够正确甚至错误。鉴于各种原理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笔者认为研究太极拳技术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从整体的联系出发,用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进行衡量,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效果。

四、动态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的相互联系是在动态中表现出来的。作为现实存在的系统、联系和有序性是变化的,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当人体这个系统整体遇到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就要及时调整各种有关的机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易》理之精髓就在于“变”字,《易》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及“易唯时变”等论述,而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