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练习太极拳最容易犯错的盲点 为你详细解析

来源:太极拳  时间:2018-01-12 11:05:56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太极拳贵在领悟。掌握太极拳有助于太极拳的修炼,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有章可循的。但是很多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很多错误。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太极拳易错的几点: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

训练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练习太极拳最容易犯错的盲点 为你详细解析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练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的发力、步法、身法、眼法、反应和功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的过渡训练。就传统太极拳的推手、打手的练法而言,绝不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温柔的训练模式,而是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模式,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练。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的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二、把拳当操练

有些人习练太极拳不是以技击实战、强身健体或者修身养性为根本目的,而只是刻意地去追求套路的高难、新颖、美观、舒展、大方,竞技中能得高分,使其具有一种“艺术性”。

这种现象在太极拳表演中尤为严重,评委评分、选手是否能拿冠军,只看其动作是否好看,真正打出来的拳架与太极拳谱往往貌合神离,形神相悖,枉顾其是否符合太极拳的本义。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对套路的“发展”、“美化”,恰恰违背了传统太极拳拳法的合理性,破坏了它一招一式原有的功能。太极拳套路训练中的每个动作都应该完全符合人体基本的间架结构的正确运动,如果破坏了这个基本结构,就违背了太极拳使身心阴阳平衡的功能。正如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家讲究种下什么样的因缘,即得什么样的果报,练习太极拳一旦偏离了太极拳法的根本主线,必然无法体现出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也无法得到习练太极拳理应产生的效果。

还有些人为了增加表演效果,尽力地显示太极拳中的发力,任意地增加弹抖。的确,有时候弹抖得越多越厉害,观众的掌声就越多越响亮,但这种刻意为之,错误地理解了弹抖的力量,夸大了弹抖在太极拳中实际所占的比例。事实上,弹抖在技击实战中的用处并不是很大。在迅猛的实战当中也没有这样抖来抖去的时间。实战中,你的对手往往每秒钟能打六到七拳,你一拳还没抖完,就不知道被对手打到哪里去了。所以,这种抖弹只适用于自我陶醉式地表演。“抖”,实际上是一瞬间把力抖弹到对方的体内,而不是自我欣赏式的颤抖。松、活、抖、弹,一秒钟几拳都出去了,根本没有让你进行所谓“运劲”的时间。

三、推手技击擒拿化

太极推手讲究“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点穴”,“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徒手搏击中,擒拿的效果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近身接触之时才能有所发挥。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说,“任彼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法流派的特点便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然而,许多太极拳拳师为了展示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效果,过高地看待擒拿在太极拳拳法中的地位,过频地用擒拿来进行演示和教授。

擒拿教起来较为简单,也比较安全,可以让学生增加兴趣,可是一旦以偏概全,用擒拿来代替太极拳的其他拳法动作,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要知道,擒拿不等于技击,擒拿只是技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正如前辈们常说的“巧拿不如笨打”。更何况高手互相搏击时,想碰到对方都难。

有人认为:“先拿后打,打中有拿,拿中有打。”虽然不能说这种理论绝对错误,但在实际运用当中,“拿中有打”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太极椎手,作是一种擒拿术,认为推手就是技击的一种表现形式,擒拿又是推手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思路对于太极拳的习练是非常不利的。

四、推手程序化

练习太极拳最容易犯错的盲点 为你详细解析

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体系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多变化的综合训练体系。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充分地体现太极推手的性质和特点。模式化的训练,往往只是入门时期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习练者切勿把它当做是太极推手训练的全部内容。

古人云: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为方便太极拳的初学者学习,这些程序化推手对于教学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初学者这样练是可以的,但是有一定基础之后,就不适合修习这种程序化推手了。因为这种程序化推手培养不了技击实战中所需要的全部素养。

传统的太极拳推手训练体系完全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具备“踢拿摔打、分筋错骨、拿脉打穴”等各种上乘要求,无论是沾手、分手、接手还是合手,其每个阶段的动作练习都与前后的训练密切相关,环环相扣。

目前,大部分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往往是一种固定节奏的定式训练,缺乏节奏和力度等的变化。太极拳练习的初期,应从有形有势中找劲,培养合理的间架结构和用力习惯,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要训练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需要习练者抛开定式化的束缚,达到自然而然地应变。拳谚说:“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

不要把太极推手等同于技击,或干脆认为推手就是放慢了的技击。其实,推手只是通往技击道路的一个阶段。目前,很多人演示太极拳的对抗时,为了方便,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利用推手和擒拿来表现。试想,如果对方不是处在推手的状态下,而是与演示者进行实战,敢问这些展示出来的技术还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吗?

推手是建立在不脱点接触的基础之上,搏击却没有这种约束。传统的太极推手在不脱点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各种技击方式,这就是老辈人说的“乱环”,推中可以带打。这种技击形式的推手是通往太极拳实战的必经之路,始终贯穿着技击实战所需要的各种素养的培植,包括脱点和不脱点的训练。根据训练的指导思想,就能辨别所进行的推手训练是否服务于技击实战的需求。

太极拳讲究拳无定法,周身无处不是拳,遍体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此处的“拳”并不局限于手部;我们常说的“手法”如何,也不仅仅指手上的动作;“推手”也是一种概指的说法,“推”不是单一的肢体前推,“手”也并不单指手的动作。唐朝诗人贾岛曾因为一句“僧推月下门”而在“推”和“敲”之间来回斟酌,低头骑驴时不小心冲撞了正在巡逻的韩愈,留下了一段推敲故事的美谈。所以,推手之“推”字也应该取“推敲”、“试探”之含义,并不仅仅是“推开”的意思,而“手”是泛指以手部动作为代表的攻击和防御技法。太极拳推手训练初期,手上的技法运用较多,但同时也要练习用身体去推,用身体去引化对方的力量。

太极推手讲究手分八法,足分八法,身分八法。除了手上能够走出八个劲,身上同样也需要练出来,这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整体性。“推”并非是肢体上的推,也要训练意识、本能、承接、发放、游走,推手是综合性的训练的概指,最终的效果是能够随感而发,随感而行,应物自然。

初期的推手训练是从劲力开始,到了中高级阶段,也要培养用意的快慢、引化、听劲,练习利用对手的反应时间差来进行力的发放。同样一个引化,可以用手引化,也可以用身法引化,还可以用步法引化,在练习时,逐级深入,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