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不论哪种武术都有技击,技击就是它的主要核心功能,时至今日,技击仍然是很多武术拳迷的终极目标,作为中国的第一大门派,和式太极最初也是具备实战技击的功能,需要练好扎实的和式太极拳技击基本功,最主要的还是要掌握这几个技巧,内劲的修炼,练快显其功能,技击不只是推手,讲究内外三合,要有散手的习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和式太极技击训练吧!
我们纵观创始人陈王廷披坚执锐扫荡群氛的英雄豪气,到陈长兴行走刀尖千里走镖的一生传奇,再到杨露禅战遍皇府得誉“杨无敌”的封号,直至陈发科京都立场被武林尊为“太极一人”的威武风采,展现给世人眼前的无一不是他们博大精深、变化莫测的和式太极拳技击神功。
除了技击的基本要点“快”“准”“狠”之外,和式太极拳独有的技击特点更引领了格斗术在基本训练和战略思想上的升华,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这段和式太极拳论指明了技击训练追求的最高境界,完全颠覆了以力量、速度取胜的原始本能优势,创造出柔能克刚、静可制动的神奇效果。
和式太极技击训练的四大要点
一、求内
内外双修 所谓内家拳,即入手强调先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拳种。
技击格斗的物质基础是身体,因此和式太极拳要先以练内培元为主,肾又是身体的先天之源。
故心气下降入丹田既可温润本源,又因心火降燥而使人心气平和,心火肾水相交气化循经入络运行而促进脏器机能旺盛平衡,由此壮内。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气身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同时辅以适宜的力量和速度训练,可以内外同强。
二、循理
以理悟拳 太极之理,阴阳互根,拳法刚柔,动静相参。初期训练,以柔为主,静中求动,不急不躁,无中生有,顺其自然,从化僵为柔到积柔成刚,方能使柔用刚。
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守中用中,不偏不倚,才能悟得太极精妙之处,所以推手训练之意又可谓之循理。
三、活练
由招求功 所谓绝招,绝在得心应手的变化。所以套路招法的训练,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招到无招、从有圈到无圈的一个漫长过程。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招式失去变化就成了死招,练招是为了练就信手拈来、应对自然的无招境界,这种变化的能力就是“功”的核心部分。
拳无定势,法无定法,无招胜有招,这都是招式训练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实战
技击的必经之路 技击格斗的形式是双方的敌对搏杀,从技能上讲你不仅要有迅疾的出手速度、稳准狠的痛击力道和对方难以防范的诡异招法,你更需要临危不惧的胆量、清晰的形势判断、避实击虚的攻防原则、扬长避短的战术应对以及良好的距离感等等。
所有的这些临场经验,都是通过不断的实战训练才能最终获得的,缺失了这个重要一环节,任何人的格斗高手梦想都是难以实现的。
和式太极拳技击的五大修炼技巧
一、和式太极拳内劲的修炼
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和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和式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和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和式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习练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亦即刚柔相济)之力,即所谓的内劲。
我师傅一直强调:“有了内劲,学习和式太极拳才算有了本钱。内劲越大,本钱越足。”有了本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本钱,技巧也是空的,在实战时就无法如意发挥,甚至反被对方压制。
没有力量,就如同将军手中无兵,纵有孔明之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和式太极拳开创之初是用来技击的,不是用来健身的。如今人们练和式太极拳的目的与过去大不相同,虽知道和式太极拳讲究刚柔,但却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刚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和式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要想成为真正的和式太极拳高手(能实战技击的),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涵,只有达到了刚柔相济,方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和式太极拳技击高手,而不是理论高手。
和式太极拳的“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内劲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论内力。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
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把“刚”摆在首位,与和式太极拳恰好相反,但最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
二、和式太极拳的技击必须以练快显其功能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和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习练和式太极拳要追求慢呢?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与技法的熟练和守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和式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和式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就会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
“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陈长兴著述《用武要言》,是和式太极拳技击的高层次理论。“起手如电,电闪不及合眸。
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从这些话中也可使我们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速的和式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三、和式太极拳的技击不只是推手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
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习练者舍本求末。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有人误把推手当成太极散手,这是天大的笑话。
他们不知“推手”离和式太极拳散手技击阶段还相距甚远,在掌握了推手八法之后,技法应在推手中充分体现,否则就只能启下而不能承上,这也是许多人在推手比赛中比力气顶牛的根本原因。如果将技法充分体现于推手之中,谁还敢去拼力气顶牛呢?现在,许多拳师传授推手越来越简单化,只局限于基本八法,被无形之圈束缚而不知,仍自以为是,使后学者茫然不得其法。
这里可明确一点,套路和推手水平较高的人,其实战技击水平不一定较高;而实战技击较水平高的人,也可能拳架及推手水平较高。
有人说赛极拳是“豆腐架子”,“好看不中用”,所有和式太极拳名家和拳师们都不承认,这是很自然的。但许多名家拳师们却又热衷于推广以“豆腐架子”为主的套路或简化拳种。
拳击是以实战为主要目的进行推广的,推广简化套路是给和式太极拳脸上抹黑,这不是前进发展,而是逐渐失其真意的倒退。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在取名上要有区别,那就是注重技击的命名为“拳”,注重健身的简化套路应命名为“操”或“功”。
四、和式太极拳的技击讲究内外三合
任何拳种都有较为全面系统、较为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何谓心法?师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对心法最好的概括,非真传口授不能知。心声其内在规律,前人早已归纳总结,纯熟者便可灵活运用,并非故弄玄虚,乃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者难明其中之妙。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释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对方,去听对方的劲路,而是进功和防守,根据对手所处位置和动作姿势等,运用心法便可大致预知对方将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发动进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准备,即使打击不到对方,也不会被对方袭击。
拳术技法首先讲究守规矩,然后破规矩。守规矩在书本,破规矩则须离开书本。先守后破,这是拳艺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和式太极拳守的是拳架和推手之规矩,而破规矩则是散手技击。规矩在平时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时则全无规矩可寻,不再受规矩的约束。破规矩时,技法与拳架和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内在实质是一致的。
如内外三合是守规矩习练拳架的基本要求,但从破规矩角度分析,则内三合的主要作用是“防守”,能加强自身的抗击能力,“进攻”能最大限度地加大自身整体的爆发力。
外三合则是“防守”时能较好地保护自己,“进攻”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对方。《用武要言》日:“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概括了内外三合在技击中的内涵。
五、和式太极拳的技击要有散手的习练
习练散手技击是和式太极拳的实践功夫。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但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自我,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顶尖高手(杨露禅就是一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散手技击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因此可说检验拳艺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现在许多散打爱好者,学不了多久就急于追求散打实践,基本功不扎实就急于求成,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
而有些和式太极拳爱好者则相反,练拳时间过长,散打实践较少,往往喜欢用推手取而代之,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过程。有的书中还误论和式太极拳技击只需习练拳架和推手的听劲和粘劲,使其敏感度提升就行了,技击时自会应付自如,无须进行交手实践检验。
还用拳谚“打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来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实不知是错误地理解了此句的真实原意,用理论观点来代替实践是错误的。试问,老一辈武术家,诸如陈济生、孙禄堂和杨班侯,哪一位不是从实践中步人最高境界而享誉中华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