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代文豪的自我救赎

来源:太极拳  时间:2017-12-17 06:30:42

今天小编要来跟大家说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洛阳纸贵”,讲的是着名的文学家左思小时候的故事,相传左思小的时候十分的淘气,都不喜欢读书,后来因为父亲的跟宾客的交谈让左思倍感惭愧,遂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代大文学家,写的书纸张都供不应求。

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代文豪的自我救赎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十分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但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十分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十分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资料,撰写《三都赋》。为了在资料、结构、语言诸方面都到达必须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着《三都赋》最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洛阳纸贵的背景

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代文豪的自我救赎

自从我国汉代发明造纸术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中原地区的书写材料仍然处于以“简帛为主、纸张为次”的状况。不过,到了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太尉桓玄下令“以纸代简”。从此,纸作为一种书写载体,才慢慢地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用于抄书了。

距今1600多年前的西晋,那时还没有发明雕版印刷。书籍靠人拿毛笔抄写,然后折纸装订成册,即成“写本”。于是,社会上便有“抄写人”(自称“学生”)这一职业产生。据1970年新疆的考古发现,从晋朝至唐代都有写本出土,如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抄写的郑玄《论语注》,纸上落款是卜天寿。抄写人某某落款有以示负责之意,类似现在书籍的责任编辑。正当社会流行抄书之际,当时的洛阳发生了一件众人关注的“新闻”。当地有一个人,写了一篇名为《三都赋》的文章。一时间《三都赋》轰动京城,“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于是洛阳城里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这便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起因。这件事最早出自《晋书·文苑传》第92卷中的记载。

洛阳纸贵的含义

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代文豪的自我救赎

1.体现了自由贸易中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商品价格产生波动,供不应求的纸张价格上涨,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虽然造纸术早就已经发明出来了,但因生产力低下、工序复杂,导致产量低而价格高,成了“豪贵之家”的专属品,表现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性。

3.古代平民文化层次较低,也只有出身好的人才能有资格识字,反衬出当代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左太丘这十几年也没有做什么别的,主要就写了这篇《三都赋》。他为了写得出彩,亲身体验,增加人生经历,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正确性。

5.文章写完,起初没有太大的名气,经几位重量级人物推荐后,才得以在京城(洛阳)火开了,这体现了大人物说话的分量。在今天也是一样,有些作者写的回答本来无人问津,大V一点赞,很快就变成高票了。这对于占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为此我们要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6.证明了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人们对于某件事物的推崇,都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后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