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每一个拳种都是实战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如果不实战,早就流传不到今天了。
只能说,太极拳是一个多元化为主体的拳种。
无论从它的实用性,还是从修道、养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曾经,太极拳被称为万拳之王,并不是徒有虚名。
它有着极强的实用性。尤其在实战方面。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以前的人练拳,和现在的人练拳有什么样的区别?
从时间上来看:以前的人生活简单。
如果是喜欢练拳的,他是从早到晚的练习,专业练拳要达到10个小时以上,甚至就连基本功也不例外,包括两人对练,那种强度是可想而知的。
而现在喜欢太极拳的人,大多是以健身为目的。
包括现在的一些太极拳大师,他的练功强度也没那么多了,更多的是教学和社会活动。每天练拳的次数最多两次,几个小时而已。
这就说明:以前的人练拳,和现在的人练拳,其目的不同。
以前就是为了实战。如果不实战是不会去练拳的。
而和平年代,更多的是以健身为主,以传承,甚至从经济价值角度考虑。
加上现在和平年代,没有非要以防身作为目的的了,最起码不是必须。
这是一个以娱乐健身为主的一个时代。
加上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衣食无忧,精神生活丰富。
所以,以前和现在的人练拳,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不同的大环境下,必然会出不同的人。
再加上:“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
本身太极拳就非常地难练。
其实从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上分析,它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要让一门拳法变得很实用,那就得反复地训练。
每天要高强度的、不断训练技巧,还有它的功力。
要做到理法并重,首先要强化知己的功夫,打开身体的关节,使身体达到太极拳的知己要求。这个阶段要加强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
然后对知彼的功夫加强训练。
也就是每招每式结合对练,把太极拳的招式参悟到位。
做到:将太极拳的化劲、与拿法、摔法、打法结合起来。
做到“化既是打”,慢慢地达到:“快则快应,慢则慢随,随心所欲”的意识形态。
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科学地训练,从有形的训练慢慢的到无形的掌握,从有意识的去锻炼到无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增加力量和耐力。
力量和耐力是两个概念。
不光是通过站桩和跑步,同时我们还要结合现在体院的一些科学的、训练力量和体能的方法,尤其是适合太极拳训练的方法。
为什么要选择适合太极拳训练的方法?
因为,太极拳讲究放松,一般的体能和力量的训练很容易把肌肉练紧。
所以,怎样训练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要把传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现代科学训练方法结合起来。
以上是针对太极拳的实用来探讨的。
并不是太极拳的所有宗旨。
因为太极拳是多元化的。
实用是它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还有在养生、艺术、哲学等多方面体现。
关键看习练者的侧重点在哪一块。
太极拳是一种科学的运动形式。
所谓太极拳实用中神秘的一层一层的境界,高深莫测的说辞,其实只是“熟能生巧”的不同阶段的体现。
那是一种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和人的精神意识合一的状态。
其实很多的运动也符合这种规律,包括现代体育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格斗也是“太极”。
太极拳也是太极的一种体现。
总结前面所说的:实用离不开力量的对抗,耐力是支撑力量的基础条件。
* 我们通过科学的训练,将力量与技巧进行有效的结合。练出驾驭技巧和功力的似松非松的太极劲;
* 高强度地和其它的对抗运动的形式进行对练。包括:自由搏击、散打和其它的传统技击术。
只要量上去了,想不实用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