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

作者:吴文翰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07-11 21:25:06
 
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 “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 
                                           下方看全文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禹襄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
李亦畬


武式太极拳名家
姚继祖


武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
乔松茂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 “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 (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廪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其曾祖父讳静远,曾充卫千总。其祖父讳大勇,武生。其父名武烈,庠生。禹襄昆季三人,长兄澄清(1800一1887),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
  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禹察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离辞谢。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聘,均婉言谢绝。惟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
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1799-1872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  得以知其拳技梗概。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征,李开芳部已抵湖北。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拳师陈清平(1795一l868)问技,深得奥妙。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禹襄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亦畬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著名拳论,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禹襄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论》、《打手论》等文,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论》等拳论,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太极拳家,并为日后更多的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创编的拳势组织缜密,法度严谨,势简技繁,用法精敏。走架打手强调用意、以心行气,招势变换须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活渊懿,内则坚劲雄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禹襄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家完整的太极拳学派。禹襄有子五人、孙十五人;次孙延绪,光绪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工文学;甥李亦畬、李启轩昆仲能传其艺。
  李亦畬,名经纶(1832一1892),出身书香门弟,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举人。启轩,名承纶,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举人。二人文学赅备,名噪一时,因受舅父禹襄公影响,放弃仕进,致力于太极拳艺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亦畬除著有 《五字诀》等著名拳论外,并于1881一1882年间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书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和,俗称“老三本”。这批经典文献的完整保存,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氏昆仲均为邑绅,子弟以诵读科举为业,亦畬公之弟子仅同邑郝和、清河葛福来二人。惟郝和得其真谛,演为一派,名闻海内。亦畬公有子二人:宝廉、宝让;启轩公有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桓,亦习太极拳。
  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与"太极文化"的形成,实有筚路蓝缕之功。
  郝和,字为真(1849一1920),永年人。秉性敦厚,体貌魁伟,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膂力倍人,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从李亦畬公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犹不自矜。武、李二公所著拳论言简意赅,非言传身演不能穷其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深得亦畬公垂青,视为衣钵传人。亦畬公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访问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重。常置椅于寻丈外,为真能投人安坐其上,屡试不爽,又能手引壮士使其彳亍不能自主。平日习拳以虚灵为主, 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静以处动,而动不离于静;其法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故习太极拳者咸师焉。武派太极拳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武禹襄所创学派至此才得以弘扬发展,与温县陈氏太极、北京杨氏太极鼎足而立、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良好基础。马立伯在《太极拳派别》一文中说:“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禄禅;三曰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面师事李亦畬先生者也。……郝派尤长应用,至练习万法,亦较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简便,而又最经济,洵不负武、李两家之教授也。故今之述郝派者,必追溯及李家与武家。盖武、李两先生皆为书香世家,故发挥精义颇多,真太极拳之功臣也。”这是前人最早谈论太极拳流派及武派太极历史沿革、拳法特点的文章,故抄录于此,供研究太极拳者参考。
  为真先生授徒甚多,能得其技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福荫(1892一1943)、张振宗(1882一1950)、韩钦贤(1885一L958)、范述圃(?一1948)、顺德府(今邢台市)有李圣端(1888一1948)、李香远(1889一1961)、王延久(188一1955)、郝中天(1891一1968)、申文魁、申武魁;清河县有闫志高(1882一1961)等。余如任县王其和(1885一一1930)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