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浅谈太极拳对改善老年心理退行性变化的作用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 杨亿兵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 杨亿兵  太极拳网  时间:2014-05-14 19:16:25

 

浅谈太极拳对改善老年心理退行性变化的作用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 杨亿兵  

“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是对人一生的形象比喻。人人都会老,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幸福快乐的第一要义。人到老年,生理、心理会出现一些退行性变化(身体和心理衰老现象逐渐明显,亦称老化特征)。从祖国医学角度讲,皆属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五劳”(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疲劳)中有“四劳”是心理因素,很多疾病都与心理的不良情绪及心理压抑感有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防治老化特征上,中、西医都把心理调节作为施治与诊疗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民间也说“治病,不如防病,疗身,不如疗心”。而太极拳运动是对老化特征、不良情绪实现自我调节的一条具体的、经济的、可操作的、无副作用的、行之有效的便捷之路;是进行身体和心理保健、心理训练的重要方法。  

一、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太极拳具有调节二者平衡的保健养生作用。  

中医所指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同样也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由于老化特征的出现,老年人心理变化体现得更加脆弱一些,容易过度。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物极必反。特别是老年人如果有较长时间过度的孤独、忧郁、疑惑、悲愤、恐惧的心理情绪,如不及时调理、诊治,则伤神成疾。是造成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肿瘤、帕金森病、抑郁症、痴呆症及一些慢性疾病的主要动因。而这类疾病的并发症致残率也很高。病人致残后生活长期不能自理,不仅生命 、生活质量差,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病人自己也会失去生活尊严。身心更是痛苦不堪。其实,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怕死,知道人终有一死是自然规律。不少老年人担心:“死没事,可别得那个病”,“也别活岁数太大了,给儿女找麻烦”。有的老年人,原本无大病,忧恐自扰之,身体稍有不适便提心吊胆、疑神疑鬼、神经紊乱、胸实腹虚、胡乱折腾,有较强的有病依靠别人心理和药物依赖心理。有的则刚刚检查出点什么,由于极度恐惧、心理压力大,精神崩溃,还没怎么治呢,就给吓死了。有的则有“那打铧子那住犁”的消极心理和听天由命心理。西藏妇女扎西,身患重病,久治不愈,也曾悲观失望,她砸了药罐子,绝食等死。后在邻居的劝导下,她鼓起勇气,拜名师练起了拳架子。太极拳使她治愈了顽疾,扔掉了“第三条腿”,绝境逢生,成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她说:“是太极拳救了我,我要让太极拳救更多的人”。笔者的太极拳指导老师宋绍孔老人,今年97岁了,生活仍能自理,老人家每天坚持散步、打拳,还经常到老年活动室和他的“小朋友”们打几圈麻将,老人家处事心静,和谐安详,生活规律、运动适量、家庭和睦。2013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  

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行弧划圆,缓慢柔和,呼吸吐纳随势,在大脑中枢神经的领引下,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松筋活络,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对于改善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特征,抗衰老、祛病、益寿、延年起着良性的养生保健作用。  

二、“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祖国医学和太极拳是由“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思想”之母,所生产的孪生姊妹,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而《易经》的“八卦五行”学说则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境界。阴阳一体,攻守互根是太极拳之灵魂。十三式“八门五步”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太极拳不仅有“见招拆招、接、引、化、发”原本的武术攻防含义。因为,太极拳是“用意不用拙力”的内家功夫,且每一动势还有着与之相应的特殊的保健养生功能。因为,太极拳修炼的是“精、气、神”。所以,也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心理保健操。仅以“云手”一势为例:马步动桩,上身中正,松胯立腰,气沉丹田,沉肩坠肘,以腰为轴,旋腰转脊,脚步侧行,虚实分明,开合有致,以腰带臂,交替圆活轮摆。其攻防含义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接、拨、引、采、化、发”,后发制人。其养生医理是:脊柱是连通“五脏六腑”的脊髓神经反射中枢和督脉气血行径所在;腰部“命门”穴相对应的是肝、肾之府,通过旋腰转脊,以腰带臂,松柔温和地阴阳交替变化,意领气,气运身,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起到调节身体阴阳平衡、疏理肝、肾之气的良性作用,且腹部内脏的不随意肌也得到了很好的按摩。而肝华于目、荣于筋;眼是心之苗,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练习,眼随手动、敛神聚气,有利于调节改善老年人肝、肾之气不和,阴阳失衡而导致的易怒、急躁、偏激、多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且对老年人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脑部老化特征均有调节、改善的良好作用。“左右云手”的对称练习有舒肝理气、松筋活胳之功效,增强老年人腰、腿、脚部力量,提高老年人重心转换和平衡能力。由于锻炼了老年人的“下盘稳固”机能,防止“老年性跌倒”的发生,延缓了“人老先老腿”的退行性变化,从而可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理。  

习练太极拳对颈、腰、肘、肩、膝、踝等关节不严重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笔者以前上班时,坐办公室 、“爬格子”、看电脑、应酬多、运动少,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病、肩周炎、左膝关节炎、腰畏寒、牙上火等病症。颈椎病还连带着偏头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自己也心烦意乱,好发脾气。多法治疗,均治标不治本,心情沮丧、心理压力较大。退下来以后,有时间坚持打太极拳了,三年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心情也舒畅了。正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再者,太极拳也是以柔化刚、舍己从人、左右逢“圆”、随曲就伸、化干戈为玉帛的克己功夫,长时间习练太极拳能克制老年人发火、争执等不良情绪。此外,习练大极拳能对老年人偏激、保守、固执的“老顽童”心理因势利导。首先, 习练太极拳必须循规蹈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按拳理规范去做。其次,太极拳的“用意不用拙力”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用力”正好相反,太极拳是意领气、气运身、意领身随,用力顺序是腰先动,然后身动,再手动。这就要求习练者必须克服主观主义思想,不能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否则,练出来的就不是太极拳,保健养生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弄得不好还会伤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理通了、心顺了,老年人理解能力强,就不那么保守、固执了。  

三、以预防为主,以自我调节、延缓老化特征为重点,以开发和挖掘老年人心理潜在的正能量,增强身心免疫力为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综合心理素质为目标,陶冶情操,快乐打拳。  

大部分中老年人知道“太极拳好”。但对老年人来说是“学拳难、改拳更难”。什么:“三十天轻松学会太极拳”,简直是无稽之谈。因此,初学乍练的中老年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怕别人说笨,有怕丢面子心理。有的则托辞“打太极拳太慢,半天一下”。有人戏称太极拳的“左右野马分鬃”是“一个西瓜切两半,你一半,我一半”。由于存在着畏难、好面子的心理,加之心理准备不充分,部分中老年人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就打了退堂鼓。究其原因主要是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决心不大、缺少明师指导,对太极拳理知之甚少。有的不按拳理规矩来,造成腰、膝、踝等关节扭伤及肌肉和韧带拉伤,误解是练太极拳造成的,产生了失望心理。在基层不少中老年习练太极拳的队伍中男性只占20%左右,“阴盛阳衰”。有人误认为,习练太极拳就是自己老了,而散步不麻烦,又不用专门去学,省事又省心,有的中老年人还去登山。其实,习练太极拳越早越好,最好从青少年抓起。人在不惑、天命之年有了理财养老规划的同时,也应制定自己的健身养生规划,两者兼得,才是双保险式的无后顾之忧,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劝君应撂下面子、放下架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太极涵养精气神,岂因脸面避趋之。  

中老年人因“拳缘”走到一起,共同的目标、和谐的气氛、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动听的音乐,在老年体协这个健康、幸福、快乐的大家庭里,共同的心态便于沟通,使老年人产生了温暖的心理感受,培育了老年人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寓教于乐,有效地克服了老年人忧郁、孤独心理。同时,习练太极拳需反反复复地去做动作和套路,这样能提高老年人的机械记忆力,延缓健忘心理的老化特征,并且能在习练太极拳时,卓有成效地发挥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逻辑思维良好的优势,激发其灵感,充分发挥和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潜能。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自尊心理,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和气、耐心、细致、友善、热心、关爱地对待他们。多采取群体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指出动作易犯错误的共性问题、原因及纠正方法,示范要力求准确。对老年人要多说“不错、漂亮、加油”之类的鼓励话,并且通过分组比赛、集体表演,老年体协组织的各项活动来发挥老年人听话、不甘落后、组织纪律性及集体观念强的心理。发扬他们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他们自信、沉着、果断、自控的心理能力。值得着重一提的是:老年健身、安全第一。人到老年,体力、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协调性等生理机能和相应的心理特征均是退行性的老化特征。所以,练拳和基本功的练习必须克服一些中老年人急于求成心理和不服老的逞强心理。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宜、循序渐进、科学健身。切不可搞剧烈活动及疲劳战术。否则,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如在拳架的选择上,老年人适宜先选小架太极拳的套路习练。在做“分脚蹬脚”、“左右下势”、“转身摆莲”、“背刀里合”、“腾空跳刺”、“回身二起”等幅度较大的动作时,应分解、分步去做,抬腿与腰平即可。老年人在做压腿、耗腿、松腰等柔韧性的基本功练习时,应采取慢张力式,松活即可,切忌爆发式拉长。习练马步桩不可时间过长。另外,练拳之前应充分热身,身体和心理都要做好较充分的准备活动。如果老年人在练拳中身体受伤,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还会给老年人心理抹上不该有的阴影。所以,太极拳的习练必须按拳理、拳规来。太极拳理博大精深,学拳必须懂拳理。老年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揣摩,促进了老有所学。老年人在习练太极拳中学习《易经》的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学习《太极拳论》等名师论述以及哲学、医学、人体生命科学、文化、艺术、审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抵御不良文化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污染,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使老年人能实事求是的、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地克服老年人主观、固执、偏见心理。  

四、过去拳“打”人,现在拳“养”人。打拳也是艺术、是心灵的修养,人在练拳,拳在炼人。身病得心治,心病得调理。自我调节是根本,标本兼治是核心,综合施治是保障。  

一是老年人要有“老伴、老窝、老底、老友”。有解决后顾之忧的经济保障,使老年人有晚年生活、生存的心理安全感;二是太极拳虽好,但不是万能的,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离不开现代医疗科学及祖国传统医学的医疗、保健,离不开适宜的、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咨询,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离不开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三是练功先心静,习拳先做人,行善积德,修心养性。既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能否习练好太极拳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适合中老年人自然而然的养生运动;是辅助预防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良方;是调节身心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延缓身体衰老、防治“五劳七伤”的良药;是进行心理保健,改善老化特征的良法。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怎么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少老年人主要是心理疲劳,操心过多。老年人要平淡人生、荣辱不惊、恬静虚无、返璞归真,该放下的放下,该糊涂的糊涂,舍得舍得。儿孙自有儿孙福,身心健康全家乐。百善孝为先,儿女们要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是绝好的亲情心疗。人生苦短,来去匆匆。朝思暮想,您放下了多少?披星戴月,您得到了多少?夕阳西下,您能带走多少?老子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老年人要心静如水、知足常乐,认真安排好晚年生活的每一天。散散步、打打拳、唱唱歌、跳跳舞、看看书、写写字,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和运动。生活规律、饮食科学、运动适量、保证睡眠、精神焕发。要定期体检,发现“螺丝松动”及时“紧固”。防治要突出一个“早”字,身心调理靠自己,心情舒畅百病消。这样,老年人才能活得洒脱,离去安然。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我们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您,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