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学不会太极拳?太极拳练法和原理你知道吗?

来源:太极拳  时间:2017-11-04 10:29:48

太极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当天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进步过程,太极拳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每一个动作姿势动作都要符合要领,才能充分的增强体质功效,当然很多人认为太极拳很简单,就是怎么学也不会,其实太极拳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下面几个原理就行了,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的原理

学不会太极拳?太极拳练法和原理你知道吗?

说到打太极,很多人都看着简单但自己学习的时候就怎么也学不会。其实太极拳没有那么难,掌握下面几个原理就行了,一起来看看吧!

1、“重心”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重心在物理学中是重力的作用点,即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在盘拳中重心的位置决定人体的稳定和平衡程度,在太极拳中讲究虚实及其转换,“实”对于下肢即重心靠近的位置,“虚”则离重心较远的位置,但无论怎样转换,也不能离开人体下肢所确定的支撑面,否则将易倾倒。

在太极拳中要求“中土不离位”,即自己的重心线一定要在自己的支撑面上。重心位置合适,虚实合理,避免双重,可做到不滞、不重,使步伐移动灵活,如做弓步时,两脚要有一定的横向距离,保证合适的支撑面,重心位置应在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就可使两脚均有着落,称为半轻半重。

当然,在变换虚实时,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灵活转换的要求。在技击中稳固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条件,利用重心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迭、运化,乃至步法的调整,最终达到重心线始终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置,并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从而保持不败的态势。

2、“冲量”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物理学中的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是描述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过程量。不难看出,力的积累效果不只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作用时间有关。也就是说,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发出的拳作用时间最长,这个时间与力的乘积,也就是说产生的冲量最大。

另外从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内容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可以推断出拳接触到物体瞬间速度极大。所以拳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太极拳谚中有“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劲贵长也含有劲力点的作用时间长,从而增加力的冲量,使其积累更大的效果,产生更强的作用。

3、“速度和加速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两个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方向的物理量。这两个物理量在太极拳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把握和运用的好坏,也决定盘拳的质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都是由这两个量表现出来的。

盘一趟拳架的时间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由慢转快的程度就是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在太极拳中都有一定要求,如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而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在技击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出有力于自己的条件,都是要求把握好这两个量。在太极中有个术语叫“闪挪”,闪就是变速,再把变化时间考虑进去就是加速度,根据需要通过一个快速小圈折迭,瞬时变速,变向,即增大加速度,使太极拳表现出空、灵、冷、脆的特点,在技击中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力的三要素”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哪一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使力的作用结果发生改变。下面就这三要素加以说明:

(1)力的大小

太极拳把这种力叫“劲力”,是太极拳演练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力,这种活力就是“掤劲”。掤劲在太极拳演练中无所不在,所以太极拳称为“掤劲拳”,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掤劲、扌履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构成。八门劲主要练的是掤劲,掤劲是一种绵软不断的“弹簧劲”,而这种弹性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要练出这种“弹性劲”,必须摧毁自身旧有的僵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

所以拳论说:“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催”。掤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放长,并在行拳过程中做到“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神聚气敛,才能加强掤劲的内在因素,才能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穿,从而提高劲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方向

在太极拳中就是运动的方向和方位。历代太极拳大师在盘拳过程中十分注意方向和方位。在盘拳时不可横抹、竖直,要走弧线,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如何将太极拳盘得圆活,走出弧线,并方位正确?太极拳先贤们都十分重视。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即北、东、西、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五步”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方向方位。太极拳大师杨禹廷为使学生将太极拳盘圆活,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方向方位,创编了“八门线”,并被公认为布局周密、照顾全面、合理利用空间最好的拳艺功法。

何谓“八方线”?八方线是将八角平面的八卦太极图以圆线连接起来,画成一个360°的圆形图,练拳人所在的位置便是“八方线”的中心,一只脚不动作为轴心,另一只脚围绕轴心画一圆环,行拳时手脚不离八方线,这样练拳就有章可循。盘拳的过程,是上下左右循弧线行拳修炼的过程,也是将拳走圆的过程。八方线是太极拳的重要拳法,遵循这一拳法,就可以登堂入室走进太极之门。天长日久,拳架规范,方位准确,练拳一日,技精一日。

(3)力的作用点

物理学中力的作用点不同,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也会不同。太极拳中把这个点叫“着力点”,也叫“劲力点”或“劲点”。这一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技击中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按到对方的来力方向并且每个开合的落点都表现出“四正”“四隅”的劲别,这个劲力点要极坚刚,但作用时间却很短,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而后又极其柔软,这就是所说的“柔行气,刚落点”。而且这一劲力点是通过缠丝劲发出去的,有了螺旋缠丝力就有了方向,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同时这样打出的劲点才有太极拳的味道。

太极拳具体习练方法

学不会太极拳?太极拳练法和原理你知道吗?

第一步,利用自身体重在两腿之间的重心转换自然生成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身体中正站立,开始重心转换,一腿如大厦将倾般卸力,将身体重量全部转换到另一条腿上,此时身体在重心腿一侧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产生向下的压缩,同时顺着压缩自然产生向身体外侧的旋转,这个压缩旋转就把静止的体重转换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将身体像拧螺丝一样拧入地下。当压缩旋转到极致后,再将体重转换到另一条腿上,如此反复。

重心转换只能获得相对于体重大小的上下贯通之力,不能技击。

第二步,用重心转换走桩、打套路。重心转换时向前迈腿,并将胳膊抱圆于胸前,就是走桩,走桩习练的是身体前后的重心转换。走桩一、二个月后就打套路,用重心转换打套路,即在每个重心腿上生成压缩旋转,让重心在四面八方转换,即身体在任何体位都能够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

经过长期的重心转换的习练,心脏能够感觉到慢慢与压缩旋转合拍,进而心脏会控制压缩旋转,这就是习练会了心神抽合以心行气,这才算入了太极拳的门。

第三步,放弃重心转换,用心神抽合控制压缩旋转打套路,习练强大的心神抽合,习练出心力。强大的心神抽合能够将先天一气全部转换成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产生巨大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

第四步,上下贯通。周身各部位的压缩旋转使得周身通透,能够双向传簇能量,上下贯通之力能够从脚下传簇到百会,完成能量在周身骨骼中的传簇。身体被上下行能量对拉拔长,发出骨涨劲。

第五步,心胸开合、腰腹折叠。上下贯通之力在夹脊前透心胸,形成心胸开合;在命门、尾闾、会阴向丹田、两仪带脉翻转,形成腰腹折叠。心胸开合、腰腹折叠意味着能量开始在五脏六腑、经脉中传簇,心胸腰腹习练会传簇能量。腰腹折叠的另一个作用是尾闾会阴的能量翻转像涡轮增压一样重复使用上下贯通之力加入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使身体获得更加强大的上下贯通之力。

第六步,凝神聚气,将周身能量归聚于以心脏、两仪带脉、肾俞、天枢组成的三角区内,这个三角区内的能量传簇驱动周身运行,达到空灵圆活。

结语: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则,动作轻松柔和,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当然练习太极拳不仅要掌握原理更重要的还是要长期坚持锻炼,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