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85式太极拳图解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太极拳网  时间:2012-03-02 12:28:44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谱诀:抽身闪展斜搂推,抱虎引进捋挤按;    推按全凭腰腿攻,一腕轻转敌胆寒。
    动作过程
    (一)抱虎
    1.身体右转90。。左腿随之屈膝下蹲,左脚以足跟为轴,足尖里扣90。;右脚以脚跟先离地,渐提起。同时,左掌外旋沉肘,自胸前沉抽,弧形向左后斜角上提,与左肩齐平,掌心渐翻朝上;右肘下沉,前臂内旋,右掌自然弧形下移,掌心渐翻朝下,高与左腹齐。
眼先关及左掌左举,随即转向右平视(图67、68)。
    2.身体继续右转45 o。右脚向右前斜方(西北)迈步,脚跟轻着地,随腰右转右脚全掌着地,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转体势右掌向下、向前经右膝上方,弧形搂至右腰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左掌内旋,经左耳向前推出,沉肘坐腕,掌缘在前,掌指上扬,掌心稍斜朝右前方。眼稍关及右掌搂抱即向前平视,关顾左掌前推(图69、70)。


    (二)捋式
    1.以腰带动,身体稍向右转后即向左转,重心渐移左腿,同时,左臂外旋翻腕,左肘下沉,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腰旁微内收,外旋翻腕经左手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斜朝外下(图7 1)。


    2.腰继续微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腿坐实,成右虚步。同时,两臂稍沉肘,随腰胯之劲向左捋回,左掌落于左胸前,右掌落于右胸前,右掌坐腕稍竖,略高于左掌,左掌略横,相距尺骨之距离。眼神捋始关及右臂,捋终关及左手,然后渐转向前(西北偏西)(图72、73)。
    本势捋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捋的动作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势是从西北斜方向捋向东
南稍偏南,而前势由西朝东稍偏南捋。

 

 

 

 

 

 

 

 

 

 

 

 

 

(三)挤式
(图74、75)。


    (四)按式
    (图76~78)。

 


    本势的挤、按与前揽雀尾势相同,惟方向不同。
    技术要领
    1.左脚尖里扣、下蹲转腰、两臂分展、搂抱前推,一连串的动作,要上下一起协调运动,要“四肢随腰意绵绵",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两足切忌双重,右足下踏,左脚尖微微抬起、里扣,左足踏实,右脚即提起,做到虚实分明,动作轻灵。
    2.左足尖要扣好、扣足,转腰和迈右腿要到位。这是因为足尖里扣,转腰及迈步的动作和方位,与肢体的整个动作,是互相关联制约的。如左足尖里扣不足,不是致使出手方向偏西,就是因右脚硬往西北迈出,造成开胯过大而站立不稳,诸多弊病随之而生。
    3.“抱虎归山"的搂要寓回抱之意。因它是应身后攻击法,我转腰,以右手覆腕搂去,用仰掌回抱,所以搂的高度在对手腰间为宜,较“搂膝拗步"式的搂膝为高。  其他技术要领参看前“揽雀尾”式。
  用  法
  接前势,敌向我右侧身后迫近击来,不及辨别其用手抑或用脚时,我急转腰,分展两手,右手以覆腕搂其腰间,后以仰手抱回,做抱虎势。左手随势前按。如敌手脚甚快,未能抱住,仅只为我搂开或按出,其换左手击来,我应以“揽雀尾"之捋、挤、按势。
    注释说明
    “抱虎归山"式,应身后攻击法,人由我右侧或身后偷袭,我随转身应以斜搂单按的手法,近代太极拳专家沈寿老师认为“实际是使用‘斜搂膝拗步'式应变,继做两手抱虎势引进,又随之以捋、挤、按势反击,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可见“抱虎归山"的捋、挤、按前就有一抱,今人往往把“抱虎归山”式所含之“抱"误作“掤",这样就把手法给搞混淆了。
其技击意义是,敌自我身后偷袭,我警觉地回身,以一搂一掌应敌,如未能击中或击退,则即以我双手抱其来手,继以捋、挤、按破敌。因此,此式捋前含一“抱"而非一“搠",这是“抱虎归山”式与“揽雀尾"式的主要区别。此一“抱”,尽显太极拳家搏虎之威,英武之神。
  本式在吴式太极拳中亦作“抱虎归山",武、孙式均名“抱虎推山",陈式名“抱头推山"。杨澄甫弟子李雅轩认为“抱虎归山的抱字,是虎豹之‘豹'的误写,应为‘豹虎归山'为妥”。并认为此式动作“分明是右掌由胸间,左手平面部,扭项回头向右后方扑去,如虎豹归山之形势"。其作用如是说:  “如对方在右后向我上部来犯时,我便由左往右后转身,以两手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侧面打截劲,连撑带扑冲去,势如豹虎躐山之状。”并认定“《太极拳体
用全书》虽署名为杨澄甫老师著,实执笔于弟子郑曼青之手,郑的文化很高,故由他根据杨老师的口述而成书。但是曼青先生那时学拳未久,对澄甫老师所讲的拳理尚未十分明白,写时加上了很多自己个人的意见,所以在很多地方发生了错误,此书最宝贵者,乃是杨老师的拳照……"  (见李敏弟著《杨式太极拳的几个动作名称》一文)。笔者认为此说不公亦不确。郑曼青执笔,杨澄甫署名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 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问世以来,一直是广大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练拳指南,影响极大。此书虽为郑曼青执笔,但由杨澄甫口述并经杨公再三审核,杨公文化不高,总不至于连“抱虎归山”的式名都分辨不清,此其一。此书1 948年由杨守中再版,杨守中在重刊序中声称:  “全书均照原本印制,未敢有所增删。至于拳之要理,诸先达言之已详。亦未敢再加阐述。海内贤达,如能循此以求之,身心之益,国家之幸,窃愿共勉焉。"可见守中先生亦未认为有错,而轻易改之,此其二。杨澄甫l 936年已归道山,永嘉五绝郑曼青1 936年重阳出版《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后又出版《郑子太极拳
自修新法》。陈微明先生题词:  “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至蜀遇奇士,与究道益晋。一日与美利坚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日本既降,君来海上出师授口诀,读之义极精,条别粲然,虽不出太极拳论之原理,而指示学者俾有可循之途,与拙作《太极拳问答》互相发明,君不吝惜公之于世,诚学太极拳之宝筏
也,爰书数言以告真赏。丁亥四月陈微明。”从陈微明这一题词可看出,郑曼青此时已得杨公真传,拳艺声望均如日中天,而究其拳谱仍为“抱虎归山",如前有错,焉有不改之理。退一步说,如郑曼青不改,是因为错出由己,然杨的弟子陈微明等,亦沿用此谱,而无“豹虎归山"之说。须知陈微明、郑曼青、曾昭然等均是学有所成之文人,断无抱豹不清之理,此其三。而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 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均出在《体用全书》
之前,以及许多吴式太极拳的门人弟子,出在《体用全书》之前的著作中均沿用“抱虎归山"式名,而无“豹虎归山”之说,此其四。更早期相传杨班侯的《全体大用诀》亦有“抱虎归山采捌成&rd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