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85式太极拳图解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太极拳网  时间:2012-03-26 12:13:36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
    谱诀:敌势攻来赛虎猛,披身取势在得横;    善识侧翼与裆口,下采上打丧敌魂。
 

   动作过程
    1.左腿渐下蹲,右脚下落虚悬。同时,左掌自左向右拂面经额前弧形平移至右胸前,随移外旋,掌心渐翻朝里;右掌微下移至肩平,随移内旋,掌心渐翻朝下。眼神关顾右掌(图1 73)。
    2.左腿继续下蹲,右脚落于左脚内侧,两脚相距略小于肩,先以脚尖轻点地,继而随重心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两掌随重心右移于右腿继续向右下移,左掌移经右上臂前,随移外旋,掌心翻朝上,两掌略低于肩。眼向前平视,眼神关顾两掌(图l 74)。
    3.右腿下蹲,身体先左转后微右转,左脚向左前(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重心移向左腿而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势自右臂前弧形下沉,经右小腹向左膝前上反搂,臂随之内旋再向上画弧,掌心渐翻朝外,左掌此时渐由掌变拳(将到左额时握拳),拳心略翻斜朝外,拳眼斜向右,置于左额前上;右臂微屈,沉肩垂肘,自右向前、向左平移,屈肘横臂,置于上腹前,随移渐外旋,掌心渐翻朝里,在右拳将到达胸前时掌变成拳,拳眼略斜朝里上,拳心略斜朝里下。左右拳眼上下基本相对。眼神先关
顾左手,当左拳将到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l 75~1 77、附图1 77)。

 

 

 


    技术要领
    1.右蹬脚后下落是随左腿渐渐下蹲沉落“送"下的,即由左腿慢慢地屈膝下蹲,来控制右腿,使之轻盈缓慢地下落着地,以符合轻灵沉着的太极拳要求。同时,屈膝下蹲,重心下降,也符合“用右掌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的技击用法要求。
    2.左脚迈步要注意两腿的虚实转换和右腿坐实负担全身的重量才可慢慢迈出,做到迈步如猫行。同时注意身法中正不偏,自始至终注意顶劲、拔背、敛臀、沉气、收正尾闾。演练过程中,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四肢动作不论如何随腰转换,百会至会阴始终都要维持一条垂线。
    3.腰和四肢的动作要协调圆润,动作走螺旋,不得有缺陷,不得有凹凸,不得有断续。两手的弧形运转,不得有棱角,要充分体现太极拳内劲旋绕运转的特点。    

  4.拳谚说: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即是说拳要在击到位、刚击到人的瞬间,团握成拳,这样出劲击拳威猛有力,才能充分发挥拳的作用。所以,太极拳凡握拳的动作,如栽捶、撇身捶、搬拦捶等等,  “拳”必须有逐步形成的过程。打虎势也不例外,两掌慢慢攥拢,待击人到位的时候,团握成拳,两臂圆环饱满,两拳相荡相合,如罗汉伏虎,法相庄严,虎虎生威。
    5.打虎势特别要注意动作方向、上下内外,皆须合度。左打虎的左脚落地,右打虎的右脚落地,刚好是相反的两个斜角,前者是西北,后者是东南。左打虎定势是左足斜向西北,身体面北偏西,眼神平视转移由西南移向西北;右打虎定势是右足斜向东南,身体面南偏东,眼神是西南移向东南。所以西南方向是左右打虎势眼神和两臂抡环的各自的起始之处,也
是它们的结合交汇之处。这一点是要引起注意的。一旦两臂从此处抡拳出劲,就要注意做到膝弓到、拳到、身到、眼神到。不能膝已弓到而手还在画弧,或两拳已到位,而弓步尚未形成。因这样就无法做到“内则一心,外则一身"  “静则稳如泰山,动则拳弥六合"了。行拳若不能“拳弥六合",势必腰腿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上下不能相随,手眼身法步散乱,从而造成周身不能节节贯穿,内劲无以联贯完整,自然也就进退失据,闪赚失误,腾挪失灵,失机失势了。左右打虎是以退为进的凶猛杀着,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无凶猛可言。
    用  法
    接前势,如敌由我左前方,用左手打来,我将右足落下与左足并齐,左右手随向左侧转,左脚往左前踏出,屈膝坐实,右足变虚,成左弓步,面向北方。两手同时荡拳随往左侧,以右掌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至与胸部相对,左拳由左外翻上,转至左额旁,手心朝外,急向敌头或背部击去。
    注释说明
    打虎势分左打虎势和右打虎势,仅是左式右式而已,用法并无二殊。此式是拳术中以退为进的最猛烈杀着之一,因其势如武松打虎,如罗汉伏虎,故名。《太极指掌捶手解》一文说:  “如其用者……打,捶也。"所以打虎势之“打"也可作“捶"解。当然,这里的“捶”作动词用,就是以“捶"击“虎"。此式一名“披身伏虎”。杨澄甫的南宗传人曾昭然认为:
旧名披身伏虎,实不可解,以其动作象形言,应改为“左右披绅缚虎"。然未被世人所接受。今8 8式及孙式仍沿用“披身伏虎”,武式简作“伏虎势",陈式名“打虎势",又名“兽头势"或“护心捶”。第二路另有“伏虎”,与杨式“打虎势”对照,较第一路“兽头势"更为近似。
    据传“打虎势及双峰贯耳二式,在旧太极拳中无此二目,为杨班侯先生所增加”(见吴图南著《太极拳》一书,l 957年再版自序,商务印书馆出版)。若此说成立,说明此二式非杨禄禅所留传。在卞人杰《国技概论》(1 936年正中书局)所辑《陈氏世传太极拳谱》中亦无此二式。这说明《陈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兽头势”(又名打虎势),也可能系后人所增益而成。
    “打虎势"一式或因未冠以“捶"名,或因旧太极拳中所无,所以未列入太极“五捶"之内。《太极指掌捶手解》说: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  “覆捶",即“栽捶"。所谓“太极五捶"典出于此。后人以此五捶而创编“太极五星捶"套路,流传于世。而杨式太极应用捶法的还有“上步七星"  (十字手)“弯弓射虎"及拳掌互变的“白蛇吐芯",加上“打虎势"和“双峰贯耳”,恰好也是五势,可称未冠以“捶”名的另类“五捶”。杨式太极拳之捶实有十捶之多,所占的比重是很重的。有人说杨式太极重掌不重“捶”,这种说法恰当与否,是值得商榷的。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  “左右打虎势威武,下采上打披身退。"说明左右打虎势的正统用法是下扼住敌腕后沉采,上以拳击敌头或背的以退为进、退后复进的凶猛杀着。《体用大全诀》则说:  “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说的是该势的另一种着法,往上打敌的胸部,往下可以打软肋。而曾昭然则说:  “有不知其作用而始终握两拳上下击者,非。”
即是说握两拳上下击人是不正确的。说明同一拳势,各人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曾昭然又说:  “此式,澄甫师早年教人,两掌牵动时皆覆掌,至两拳在胸前相对时两虎口相对,晚年教人,两掌变阴阳掌,两拳虎口异向。余尝询其故,承答前后用意全同。所以用阴阳掌者,示只须一手采拿而已;所以使两虎口异向者,只须一手采拿且其势较顺而已。"  (曾昭然著
《太极拳全书》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可见杨澄甫晚年定型的打虎势,是采用后者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