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忙于工作缺少锻炼,为了提高身体的素质,我们更注重的是养生,所以太极拳成了不错的选择。太极拳的特点就是休闲修身把两种体育锻炼结合在了一起。技能锻炼身体也能享受生活。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杨式太极拳也是现代人养生拳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杨式太极拳的学习阶段,掌握杨氏太极拳的要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领会,下面随着太极拳小编学习一下吧!
零基础如何学习杨氏太极拳
一、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7个阶段
学习太极拳贵在坚持,学习杨式太极拳大致可分成七个阶段,在练习中,掌握太极拳的练习技巧。
第一段:基础段
盘架子,以“运动如抽丝”为目标,基本做到松、稳、慢、匀。
第二段:内外相合
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做到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运行一致。套路姿势基本可以做到“以意引气,以气引导身形”,动作自然,不勉强(不能单纯追求外形,否则不仅不利内功增长,还可能伤害身体)。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要求内外、上下等周身一致,老年人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
第三段:上下相随
拳架的每招每式都能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内气舒畅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不僵滞;动静皆宜,以静待动,动一处无处不动,静一处无处不静;练拳过程如形云流水,上下身动作协调一致,运动的方式松软圆活,做到不用强力。
第四段:拆架子
对太极拳套路,能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拳架套路每个姿势的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能够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套路;套路虽变,姿势与姿势之间仍能衔接紧凑,内气运行流畅。此时已有相当功力,照此坚持练习将不断充盈内气,功力渐强。
第五段:拆手
练拳姿势手为先,内气舒畅需身形和手势密切配合。练习套路和推手可以做到身形和手势灵活变换、手无定向身无形。并符合太极拳的练习原则。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如今经常会被用作武术比赛中,运用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技法,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对方。
第六段:练功时能将神、意、气集中于一点
并体现在每一个姿势上;能够克服拙力而发挥内劲的威力;能够运用轻灵多变的手法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克敌制胜,并可达到“妙处全凭能借力,得来全不费工夫”和“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第七段:入化境
练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达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的神奇颠峰。此时,无论练功搭手,神、意、气运用自如,“无形无象,全体透空,随机应变,无往而不胜”。
即指工夫高深者推手胜人看不出多大动作,招势越化越小以致给人感觉外形动作消失,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
练习杨氏太极拳10个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时常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 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总结:学练太极拳,我们从一招一式的拳架子学起,渐渐累积起来,融会贯通,再从架子中渐渐体会内意内劲,把握内意内劲的技巧后渐渐要让内意统配肢体,意念一动身体便自然作出反应,最后连意念也无需动了,舍已随人,这就是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鸟雀难以飞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