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网 分类 搜索

学习李亦畲《虚实开合图》的体会

作者:吴文翰  太极拳网  时间:2008-08-06 10:24:59

     清季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学术思想源于宋儒周敦颐(1017年~1073年)之《太极图说》,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尚未脱离周氏《太极图说》之用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体会之不同,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先生(1812年。1880年)在 《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其传人李亦禽(1832年~1892年)在《五字诀》中进而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虚实清楚”。于是虚实开合的相应变换就成为武派太极拳的技术核心,深化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阴阳刚柔变化之理,为众多太极拳家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
  为了形象地说明“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和“开合有致,虚实清楚”,李亦畲先生晚年还亲手绘制两幅《虚实开合图》,并写了说明,在武派太极传人中广为流传,深为人们珍视。我也将它编入拙作《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之中。因两图画的内容比较含蓄,一般读者不易理解,常有拳友问我图中含意。为此不揣浅陋,仅据1935年出版的《李氏太极拳谱》所载《左虚右实之图》和《右虚左实之图》及说明文字,谈谈个人学习的肤浅体会,供研究者参考。
  李亦畲先生图中所绘拳势,因为不是肖像画,也不似后来的摄影拳照,乍看近似单鞭,但从具体细节分析实为懒扎衣,一为左懒扎衣(左手右足在前),一为右懒扎衣(右手右足在前),因懒扎衣是母势,道理弄通后,可举一反三,有助于对其他拳势虚实开合的理解。
        
  现以《左虚右实之图》为例,谈点个人体会。图中虚线之处表示“虚”,实线之处表示“实”。武派太极拳最重视身法,本图的重点虽然是讲虚实开合,且也不能脱离创始人武禹襄先生手订的 《身法八要》,所以研究时应当注意图中标示的身法要点。
  一、顶(头部)注明“虚领”,即虚领顶劲,也就是《身法八要》中的“提顶”。头可提携全身,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之根本,故《虚实开合图》除标明顶要虚领外,在脊部又示明“直竖”。走架打手下颗微收,头颈骨自然竖起,头顶百会穴处似有一线上提,头部自然端正。头正脊竖,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关节节节贯串,圆活灵通。且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竖脊有助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始有“满身轻利”之感。
 二、肩(膀)部标明“松活”,就是 《身法八要》中的“松肩”。肩关节要舒展放松,不可用力控制。走架打手既不可耸肩,肩头上端,也不可扣肩向里过紧收,二者都会使肩关节僵滞。肩松则臂活,劲才能达梢节,故 《虚实开合图》,在肩部标明“松肩”。“松”是要求,“活”效果,能松才能活。
  “松肩”的同时要“沉肘”,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内含绵韧之旋弹劲;切忌高抬上扬。肘不松沉,肩峰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上抬,肩关节僵滞,走架打手则难灵活。松肩沉肘也有益于含胸拔背。松肩之同时还要做到肩与胯合,尤其是二者的内劲必须相合。
  三、胸部注明“运动”,武派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虚实开合图》为何标明“运动”?盖因与人打手走粘多赖胸部的柔化和腰际的抽换,故《虚实开合图》在胸部标明“运动”之同时,又在脊部注明“直竖”。腰部注明"变换"。腰脊松沉直竖,才能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意贯两膊,虚灵轻妙。上下肢的虚实变化全赖腰脊转折便利合宜,其中自然还包括着裹裆护肫,尾闾正中,气沉丹田等身法要求的具体体现,否则胸部的运动,腰部的变换也无从做起。
  四、腿部注明“屈”,是指膝关节而言。左懒扎衣的起势身躯重心在右腿,支撑全身,是实,然而又不可“全然站煞”,站得过死、过实。要“实中有虚”,精神贯注,自胯至膝至足关节肌肉都要松沉,体重落于足心涌泉穴。足心要虚,有吸引地心之意,故 《虚实开合图》注明“脚悬”。左腿虽虚,也要“一波三折”膝部微曲,有上提之意,足尖(脚前掌)点地,是虚,但虚也非“全然无力”,足尖着地处要有腾挪之势,上与胸部相系相副,故图中注明“提脚”。
  《虚实开合图》脊部绘有四个三角(△),有些拳友间我这是何意?对此我过去未听师长讲过,也末看到哪位高贤在文章中说明过,只好臆测。我认为这四个△自上而下指位于脊部的夹脊穴、命门穴、散骨和尾闻(含长强穴),因此四处在走架打手时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三势行功歌》云:“尾闾正中神贯顶”,尾闾处松沉直竖,真气凝聚,下可达两足,上可贯两膊。又尾闾如同船舵,此处转动,两肩两胯即灵活有力。命门穴前对神阙,上对夹脊,下对尾闾,为真气所居之地。因为这四处都很重要,故李亦畲先生在图中特予标出,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
  《虚实开合图》虽然说明不少问题,但是作者仍然指出这仅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也就是武禹襄先生在 《十三势说略》中谈到的“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的修炼着重神意的锻炼,不尚拙力。应用时敌实我虚,敌虚我实,故平时走架就须注意自身的虚实变化,内劲的潜换,处处讲求虚实。每一动作前后左右上下均有虚实重点之可循,务要分析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打手时才“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随着内劲的潜换,形体的开合,虚实也在不断地变化,或先虚而后实,或先实而后虚,意之所致,彼响斯应。
  李亦畲先生在图中不仅说明了虚实,也强调了开合,说“虚实即是开合”。因走架打手时的虚实多指内劲,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然而形体与内劲要内外合一、互为作用,才符合李亦畲先生绘制此图的本意。曾得到李亦畲先生教诲的郝月如先生(1877~1935)对虚实开合曾有精辟的阐述:“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指出开要舒展,走架时筋骨关节放松,以便气血通畅,手眼身腰步协调合一,一动皆动,势如张弓,内气周旋,外应百变。合要紧凑,双手各管半个身躯,护中用中,步武稳健灵敏,腿法严密快速,有的放矢,一发即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舒展不忘紧凑,紧凑撒续舒展。
  由于我国摄影术在晚清尚未普及到民间,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等前辈均未留有拳照,但从李亦畲所绘《虚实开合图》中,我们隐约可以欣赏到这些前辈走架之风范:“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重心稳定、结体精严、法度完备,严整工谨,灵动飘逸,大气磅礴,虚非全虚,实非全实,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奇正相生,变化无端,周身一家,气势连贯、格调高雅,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境,为我们后人走架打手提供了典范。

最新推荐